NG体育本文讨论了日本电影《花束般的恋爱》翻拍并在不同城市改写的现象,探讨了现代爱情受消费符号侵袭的问题。文章指出,在现代社会中,爱情变得单一、匮乏,受制于大众媒体所塑造的模板化爱情故事NG南宫体育。同时,作者还讨论了绩效生存主义对现代爱情的影响以及现代情感关系的不稳定性。最后,文章提出了《花束般的恋爱》中所描绘的花束般的恋爱已成为现代人的奢望。
• 文章呈现了现代情感关系的不稳定性及人们对长久稳定羁绊与自由抽身的矛盾心态
4A公司广告人Mike和Jenna加班到深夜,在骑共享单车去地铁站的路上相识。他们一起去了汾阳路上的Jazz Bar,在邻座还没有反应之前,就同时认出了杜可风。
他们的感情在相约看上海电影节、互相帮忙抢票后升温……最后两人分手了,分手理由之一是Mike在电影节上睡觉打呼噜。他们在多年之后相遇,身边已经有了各自的恋人,但还保留着当年的默契。
是不是感觉很熟悉,但又有点不太对?因为,这个故事的框架来自2021年上映、豆瓣评分达8.6分的日本爱情电影《花束般的恋爱》,但场景从东京换成了上海——近日,阿里影业宣布将翻拍《花束般的恋爱》,引发热议,社交媒体上有人开始自发进行《花束般的恋爱》不同城市版本的二次改写。
上海版的男女主角是广告人,北京版的男女主角则是文艺青年,相识的契机是都去了中国电影资料馆看老电影;而在广州版的故事里,声音共和、1200 bookshop、东山口、沙面等词高频出现。
后续的改写,已与原版《花束般的恋爱》有所偏离,变成了一种对文艺品位优越性略带嘲讽的玩梗。那些改写的故事版本,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各个城市人们恋爱生活的影子,因此人们才会笑谈它的代入感,笑谈如今的恋爱路径变得日趋雷同。
在消费社会的语境中,商品变为符号的过程昭示着使用价值的消失,购买一件商品时,消费者首要考虑的不再是它是否具有使用价值,而是它是否具有象征意义。
而符号已然不限于名车、名表这类显性商品,也扩展至文艺生活领域。小众的兴趣爱好处于鄙视链上端,RadioHead、Pink Floyd的听众天然就比听西城男孩的格调高。总之,听的乐队越小众,读的作家越少人知道,仿佛就越能彰显自己的品位之独特。
通过一个个文艺符号,有一部分人得以确认自己的身份,并通过同样的气味,寻找同路人。
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变,不仅影响了现代人的消费观念,还使得爱情落入消费符号的俗套之中。
我们对爱情的想象,往往受制于大众媒体所塑造的爱情故事NG南宫体育。国产爱情影视剧里,帅气、多金的男主会霸总式地送给女主某品牌的首饰,约会多选在精致、小资的咖啡馆,二人畅谈理想;周末则相约去某个小众美术馆共度时光。
一个爱情故事是这样NG南宫体育,一百个爱情故事也是那样,久而久之,人们脑中对爱情的想象被固化了。这种原本应该最个人化、最有生命力的情感,降格为模板化、程式化的恋爱过程,呈现出整齐划一的造型。
即便套上不同背景、不同工作环境的外衣,说的仍是套路的故事:女主角努力工作,在某次交集中,两位主角成为欢喜冤家,或者互相赏识。为了增加可看性,两人之间往往还有一位青梅竹马的男二和所谓的“恶毒女配”。
观众几乎可以一眼看穿剧情的走向,无外乎遵循着“相识—相恋—误会—离别—重归于好”的套路。至于让这些剧情火出圈的,往往不是情节,而是买上热搜的演员颜值、明星物料和CP感cut片段。
文艺作品是特定时期社会心理的反映。21世纪讲述爱情的影视剧,上演着无数种爱情的模样。
《初恋》中,晴道与也英在学校天台上以“你喜欢吃什么?”来表白,这一情节是很多人对“纯爱”的美好印象;《重庆森林》里,阿菲偷偷潜入663家里,改变他的生活,银幕外的观众亦共享着这份疏离的爱意;伴随着压抑的大提琴背景音乐,《花样年华》向观众呈现了凌驾于传统道德之上的“最糟糕”的爱情。
人们笑着调侃完各地的爱情故事之后,却发现爱情的开始和结束,依旧在各个城市的角落里发生。但在《花束般的恋爱》二创版本的评论区,有人戏称,北上广根本不会有“花束般的恋爱”。
表面上,是因为996的工作、赡养家庭的压力挤占了现代人的精力和时间。而实际上,原因不止于此:有人用“绩效生存主义”来解释当代爱情的泛滥与稀缺,认为绩效原则已经统御了当今社会的很多生活领域,包括爱情。它被规定为一种只允许“积极”部分留存的事物,痛苦的、不确定的部分不被接受。
人们将生产中的效率原则迁移到爱情领域,以前的老牌约会指南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中,人们试图在爱情中找到一丝确定性,而能量化的东西最为确定。
去各个城市的相亲角走上一圈,你会发现那里的人(更多的是爸爸妈妈替儿女来的)首要打量的不是难以言说的爱意,而是量化的学历、收入、家庭等指标。
在偌大的城市里,人们用最简单、快速的方式判断对方是否合适做自己的伴侣,根据指标打上相应的分数:分数到达及格线的,可以展开下一步;分数没达标的,再见,下一位。
在对话《斐德罗篇》,柏拉图将爱比作癫狂与着魔的状态——而现代人鲜少希望接受这种失序的存在,不受控制的心动仿佛站在了理性神话的对立面。
伊娃·易洛思也在《爱,为什么痛?》一书中将此归咎于爱情的过度理性化以及选择套路的普及化。理性对现代情感的形成开始起到中心作用,它让情感变得更加可预测、更加安全,却背离了情感原本的初衷。
爱、信任的空间坍缩——在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看来,当代社会的情感关系已经呈现为一种不稳定的“液态之爱”。
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充满了不安,这种不安来自传统关系的终结——都市取代乡土,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能拥有长久的、稳定的羁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脆弱的、随时会结束的人际关系。
人们既想要一段长久、稳定的羁绊,又害怕绑定后被抛弃,于是,松散的关系成为主流,Dating(约会)文化让人在体验新鲜感的同时,不需要面对深刻的问题与矛盾,并且还能随时抽身。
原版《花束般的恋爱》讲述的是一对百分百合拍却最终分手的情侣的故事,两人相同的文化品位背后,是消费符号的一致。但渐渐地,爱情在面对社会压力时无可挽回地凋零。